端午节前,母亲总会提前准备好粽叶和糯米,清晨,她将粽叶一片片洗净,放入大锅中煮沸,粽叶的清香便随着蒸汽在厨房里弥漫开来,我站在一旁,看着母亲熟练地将粽叶折成漏斗状,填入糯米、红枣和腊肉,再用细绳捆扎成一个个棱角分明的粽子。
记得小时候,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参与包粽子,可每次不是把粽叶折破,就是包得太松,糯米从缝隙中漏出来,母亲从不责备,只是耐心地教我:"要像这样,左手托着粽叶,右手轻轻往里收......"在她的指导下,我终于包出了人生第一个完整的粽子,那一刻,我仿佛完成了一项了不起的成就,兴奋地举着粽子在厨房里转圈。
包好的粽子要放入大锅中煮上几个小时,等待的过程总是特别漫长,我常常趴在锅边,数着锅里咕嘟咕嘟冒出的气泡,母亲说,煮粽子要用文火慢炖,这样糯米才会软糯香甜,渐渐地,粽香从锅盖的缝隙中溢出,整个屋子都弥漫着诱人的香气。
终于等到粽子出锅,我迫不及待地解开细绳,剥开粽叶,热气腾腾的糯米晶莹剔透,夹杂着红枣的甜香和腊肉的咸鲜,咬上一口,糯米的软糯、红枣的甜美、腊肉的咸香在口中交织,这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比拟的美味。
随着年龄增长,我渐渐明白了端午节包粽子的意义,这不仅仅是为了品尝美食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,母亲告诉我,粽子最初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发明的,古人将粽子投入江中,希望鱼虾不要啃食屈原的身体,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,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。
我也有了孩子,每到端午节,我都会带着他们一起包粽子,看着他们笨拙却认真的样子,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,我告诉他们粽子的来历,教他们包粽子的技巧,就像当年母亲教我一样,在这个过程中,我感受到了一种奇妙的连接——将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的责任。
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许多传统节日习俗正在慢慢消失,但在我家,包粽子这个传统始终没有改变,这不仅是对美食的追求,更是对文化的坚守,每当粽香飘起,我都能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力量,那是家的味道,是文化的温度,是代代相传的珍贵记忆。
端午节包粽子的传统,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,它不仅仅是一种美食的制作过程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仪式,在这个仪式中,我们不仅学会了制作美食的技能,更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,这种传承,让我们的文化得以延续,让我们的记忆得以保存,让我们的根脉得以延续。
粽香依旧,记忆永存,在这个传统节日里,我们不仅品尝到了美食的滋味,更感受到了文化的温度,这份温度,将永远温暖着我们的心灵,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简单的大亮,本文标题:《粽香里的端午记忆》